为什么天空是蓝的?为什么云是白的?为什么我们忘记一些事情而不忘记另外一些事情?为什么1+1=2?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?为什么会有战争?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......
当一个5岁男孩发现指南针不停地转动,而最终指向同一方向。他心中不禁提出疑问:
没有一只手去拨动,为什么会自己动起来了?
从这个时刻起,他相信这世界存在着某种秘密,大自然一定有着某种关联,这就是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孩童时期时脑海里经常思考的问题。
如今看似简单问题背后,又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?他们每个特殊的贡献往往是建立在解决某一个简单问题的基础上,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路,就是从这一刻开始。
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宾尼希,小时候家境普通,家里唯一的一部电话吸引了他,平时父母不让他打电话,他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子和一根长绳子制作出一部土电话机。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附近的房间通话时,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。后来因研制可拍摄的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。看似不相关的事物,相信这与他小时候的那部土电话之间存在着某种情感联系。创造之路往往始于童年,科学家如此,现在的孩子更是如此。
好奇心的觉醒与创造力的孕育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涌现,面对成年人习以为常的世界,孩子们提出了大部分成年人没有想到也回答不了的问题。
那么,该如何鼓励孩子多问?如何引导孩子适度提问并问对问题?如何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?
鼓励孩子提问,是激发创造力的开始
根据《英国教育研究杂志》的一份报告显示,老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291次问题,而学生更看重的是“如何解答”,而不是“最终结果”,4岁孩子们开始产生好奇心,18岁之前对事物都充满幻想和质疑。所以家长如何在4~18岁之间抓住孩子的好奇心,培养和引导孩子正确提问至关重要。
与孩子一起分享,无时无刻都充满好奇
史蒂夫·乔布斯(Steve Jobs)孩童时期极其顽皮,而他的身上的唯一特点,就是他父母引以为傲的创造力。他的父亲每天会在工作台上和乔布斯一起分享他的工具,并耐心的教他日常工作所使用的的工具,从那刻起,他开始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适度提问,问对问题
分享一个较典型的扼杀孩子提问的案例
我是陈元明的妈妈,我家的孩子平时活泼开朗,好奇多动,突然有一天他向我倾述,关于学校老师说他是个“笨小孩”的事件,我不知所措的愣在那里。经过他的描述,在上语文课时,元明在课堂上随口提出个问题:“老师,为什么打雷之后才会下雨”,而老师的一句“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吗”,自从那之后孩子在课堂就几乎不再发问。
扼杀孩子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,在弥补就很难在回到初衷,也许老师的一句无心之过,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性。那么,该如何问对问题,是父母引导孩子最为重要的课题。
错误示范:
“懂了吗?”
“理解吗?”
当我们在辅导孩子作业时,经常用这句话来确认孩子的学习吸收度。但是,对于孩子来说,也许只是懂了一点,或者完全不懂。事实上,孩子真的听懂了吗?他不知道,即便直到有些孩子也会硬着头皮说“听懂了”。
正确示范:
“刚才分析的问题,请用3句话来总结下。”
如果孩子自己总结出至少2句话,而且可以抓住核心,可以确定,他听懂了。所以要用有效、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,尽量少问限制性问题来确认孩子的回答,如“理解了吗”与“听懂了吗”。
建立期望,培养孩子的提问技巧
引导孩子理解自己作为提问者,提问能否对学习有所帮助。家长从内容和原因入手讨论:1)我提问,可以帮助自己思考学习;2)我提问,是为了加深学习内容和理清思路;3)我提问,是来理解别人的观点,参与其他内容的思考和学习;4)我提问,是保持自己好奇心和创造力。
理解了以上的4个问题,从提问开始,到我可以利用问题来解决什么问题,这样就会有自己的一套提问技巧,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积极创造一种重视孩子提问的氛围
许多孩子认为,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会显得自己无知愚蠢。特别在课堂和课后上,老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,课堂不只是提供答案的地方,而是学生自主的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问题,每个学生的好奇心都需要被尊重。
比如“很感谢陈元明刚刚提出一些细节上的问题。那么,其他人也有自己的疑问呢?都可以大胆的提出。”如果真是这样,当老师对陈元明提供积极向上的互动、微笑赞赏并竖起大拇指,这对孩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。
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让孩子明白,通过提出问题,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,也帮助了其他的同学。营造积极响应的状态,鼓励孩子多问,让孩子成为自信、保持好奇的心态,也将是他们积极向上的开始。
通过测试和案例说明,从建立期望、鼓励多问、营造氛围,到积极配合、实践互动,有助于孩子对问题的剖析和发问。家长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法纳入自己的实践中,促进孩子的学习参与感与积极态度。